英國金融時報:中國復工復產為世界經濟帶來曙光
編輯: 來源: 更新:2020-09-11 點擊:[0]
近期,英國《金融時報》刊發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系列評論文章,稱中國境內疫情已得到完全控制,有序復工復產、商業活動恢復取得實際效果,經濟走向復蘇,給仍在疫情大流行陰霾中的世界經濟帶來了曙光。
評論稱,中國多年來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此前因武漢疫情陷入“封鎖”的中國經濟在全球疫情大流行情況下率先解封,給世界經濟逐步恢復注入了積極穩定的因素,中國在“后疫情”時期采取的經濟恢復和阻止疫情反彈政策措施也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了有益借鑒。中國正在從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6.8%的萎縮中逐步復蘇。近期,煤炭等能源消費回升,上海等一線城市商業活動和居民消費逐步恢復,顯示中國經濟已進入觸底回升階段。與此同時,中國將加大政策力度,緩解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包括提高公共開支、發行特別國債等,并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積極擴大內需。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加積極的財政支持政策出臺。此外,在美、歐等國家央行大幅降低利率,并大幅擴大央行資產購買規模應對疫情帶來信貸緊縮的同時,中國人民銀行目前只降低了20個基點存款準備金利率。從貨幣政策角度來說,中國央行仍有充足的“彈藥”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評論認為,全球市場對中國出臺更多積極財政和貨幣政策以使經濟平穩復蘇表示歡迎。當前,世界經濟已經陷入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甚至堪比“大蕭條”時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中國果斷采取了大規模刺激措施,幫助世界經濟走出了衰退泥潭。如今,中國是首個戰勝疫情并成功走向復蘇的大規模經濟體,歐美等國疫情擴散尚未迎來拐點,“封城”措施解除仍需時間,中國經濟復蘇和經濟支持政策的外溢效應將帶動世界經濟盡早走出頹勢。在全球聯合抗疫的緊要關頭,美國甩手退出,停止對世界衛生組織的資助,歐洲國家自己疲于應對,世界此時需要中國的支持。
評論還稱,疫情全球大流行催生了“逆全球化”論調。部分西方國家領導人錯誤地認為疫情會成為外企撤離中國、產業鏈從中國轉移出去的催化劑,疫情過后,外資企業將不再看重中國的勞動力、技術和市場。但是,中國經濟率先復蘇,不僅將使全球供應鏈得到盡快恢復,也將使中國市場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當企業考慮尋找替代供應鏈或者為產品尋找新市場時,他們會發現,現在只有中國市場是正常運轉的,美歐市場還處于“封閉”狀態。出于對經濟成本的考慮和企業收益前景預期,外資企業響應本國一些政客“撤離”中國的政治口號是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的。從在中國擁有生產電熱水壺生產線的英國制造企業Strix,到新西蘭的乳制品出口企業,日本汽車廠商,再到美國食品快餐巨頭,中國市場都至關重要。文章還引用Strix首席執行官馬克·巴特利特的觀點稱,得益于應對非典和其他流行性疾病的經驗,中國在抗疫中表現得非常規范和有紀律,這有助于企業復工復產。中國作為企業的主要客戶市場恢復正常,使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一片哀鳴中看到了機會。